应邀推荐
阿平来信让我推荐些书。好吧,把最近在看和以前看过的,我认为有点趣的书列个表,原先在博客中介绍过的书就不再重复了:
- 势利-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
- 神谕之夜
- 嗜书瘾君子
- 我爱问连岳
- 上学记
- 猎人们
- 西方的智慧
- 遗产-一个真实的故事(强烈推荐!!!)
- 猫的摇篮
- 小时候(最有趣的人写的最有趣的书)
- 一九八四
- 中国七问
- 门萨的娼妓——伍迪·艾伦幽默文集
- 在路上
- 退步集
- 毛泽东传(最新版全译本)(插图本)
庞庞的网络日志|PangPang's blog
阿平来信让我推荐些书。好吧,把最近在看和以前看过的,我认为有点趣的书列个表,原先在博客中介绍过的书就不再重复了:
Posted by
angrytiger
at
9:57 下午
0
comments
Labels: 读书
我这人嘴很谗,也不挑 食,什么都可以来一口,估计这是小时候饿出的毛病。当时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每天到处去疯野,消耗极大,加之物质贫乏,没什么油水,每顿饭纵使吃撑了,也 不觉得饱,出去玩了一个钟,又饿得发晕了。据母亲说,我食量积大,又偏好肉食(老虎嘛),5、6岁时,每餐要吃二两肉。当时,还是用肉票的,故父亲和母亲 只能看着我捧着大半碗肉饼狂啃,而去尖一旁的油渣。以前他们爱吃油渣,还有鱼骨,鸡骨头,不爱吃水果,总是丢给我来解决,后来我发现他们也可以吃鸡肉、鱼 肉和水果的,但他们就是不吃。有的人饮食习惯就是这么怪。
即使这样,我还是饿,因为饿得慌了,所以逮到什么能吃都觉得香,也没有什么美食 的概念。工作以后,有机会大吃大喝了,才感觉到有的菜可以是这样的味道。自己开火做饭时,起初的想法就是先把菜弄熟了,后来想,既然做,为什么不把事做好 来呢?于是买回菜谱,依葫芦画瓢,也经常去看些做菜的节目。
慢慢的有些感觉。做菜和演奏交响乐一样,都讲究层次,节奏、厚薄、感情、韵 味。锅在火上烧着,慢慢升起了清烟,这是黑管悠长的前奏。放入适量花生油,长笛慢慢加了进来,投入切碎的蒜米,锅里一下炸了开来,噼啪作响,这是钹和小军 鼓。待蒜香出来后,空心菜可以入锅了,它欢快的哼唱着,小提琴以vivace速度前进着。开始放盐,一点点迅速洒匀,因为菜里的水出来了,锅里的动静开始 低下来,这时是庄严的慢板,中提琴和大提琴也出来了,传诵着空心菜的灵魂进入天堂。空心菜翻炒着,温度逐渐升高,各种声音一起响了起来,它们知道最后舍身 成仁的时刻就要到了,惜别、留恋、祝福、喜悦、永生、回到最初,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越来越高涨,这里加入高度烈酒,这是最后直穿云霄的短笛。关火,音乐霎 然而止,一盘素炒空心菜就好了。空心菜刚刚断生,那个脆,菜的清香中杂着浓厚的蒜香,但又被不遮盖,这是空心菜的眼泪,那淡淡的酒香,是它的誓言和愿望。 菜香、蒜香、酒香味道各自独立又混然一体,咸淡得当,主次分明,一首好曲不就是这样吗?
作者赵衍先生生于大户人家,按郭宝昌先生的说法, 是大宅门里的人,按现在的说法,是有背景的。从小接触的饮食就较常人有异,兼之走遍大江南北,朋友又多有美食家,所以见识还是很广的。这本书首印是 2001年7月,说的很多都是老年历的事,有的馆子,有的菜已经不见踪迹,也无从考证。可赵衍先生还是把它写了出来。就象现在很多慢慢消失的古迹一样,很 多人祸把它们毁了,我们是那么的无奈。肉身毁灭了,可记忆不能抹除,也不该抹除,它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。所以,有了这本书,所以我把它摘录下来。当有天你 来到某地,你会说:“喔,历史曾经是这样的。”
其实,我认为菜好不好吃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围有什么人。菜是谁做了,和谁一起吃。吃了那么多 年,住家菜吃了不少,高档的酒楼也去过,可我始终认为它们比不上那年我和阿平、喏喏、阿俾和阿苦在青山半山腰的空地上吃的那顿。那天,带了半只烧鸭、一点 熟菜、一瓶习酒和一把吉它。那天,我们对着星空唱了许多歌。但是说到印象最深的一道菜,那是我奶奶煮的泥鳅鱼汤。那是5、6岁时,在乡下老家,我水土不 服,发烧了,什么也吃不下。奶奶叫邻家的小孩子下到河沟里捞了几条泥鳅,亲手给我煮的。喝了汤后,我很快就好了。惭愧的是菜是什么味道,我如今已完全没有 印象了。但是我确信里面肯定放了许多胡椒,不然何故每次念想起来,总会泪流不止。
部分摘录如下:
1 闽北光饼:形似北方的芝麻饼,只有烧饼的一半薄厚,芝麻少,色泽金黄,有薄薄的一层由少许肉末和葱花做的馅。南平郊区一带的,馅稍大,质量也好,越往北 行,馅则越少,到建瓯附近有星星点点的肉渣点缀,在建阳则大多仅有葱花了,可做一个馅料做个销售地经济曲线图。据说是戚继光所创。
2 扬州喝茶的好去处是从城北的梅花岭史公祠西行,沿河不远的冶春园。与仲春之后绿肥红瘦时,去喝新茶,可叫上两枚点心,黄桥烧饼和淮扬烧卖最为有名。此处与闹市一水相隔,闹中取静。
3 “糟”与“醉”的区别在于有“火”气与无“火”气,正如一件瓷器,仿古者胎、釉再好,造型再像,张有新瓷的“火”气,不似旧物“火”气全消。“醉”,是炝 出来的,急功暴力,所以原物的鲜香得以保留,这种“火”气更使被醉之物生辉。“糟”,是慢慢浸润出来的,需要一些功夫,“火”气全消,所以味道醇厚。二者 虽都有酒香,却有薄厚之分。
“平湖糟蛋”的做法:把去了壳而留下内衣的鸭蛋与酒糟、甜酒药和糯米一起入瓮密封,过一个长夏后启封,米成酒醉,蛋也糟透,可以一起食用,味道极佳。
4 汽水是舶来品,初入中国之时,被称这为“荷兰水”,也不知是不是荷兰首创的。清朝光绪三十四年颁布的《制售汽水管理条例》中把汽水、荷兰水与苏打水并称, 可能当时是有区别的。规定中有一条是不允许使用糖精、颜料(指色素)和香精竞投,现时必须使用车糖(即食用白糖)、洋糖和果实原汁竞投,容器必须经过消 毒。可见当时汽水还是蛮普遍的。
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国内名牌有“马宝山汽水”、“正广和汽水”。酸梅汤最好的有三家:信远斋、丰盛公和通三益。都选用上好的乌梅与冰糖熬制,信远斋字号最老,用的桂花最多,所以招牌货就是“桂花酸梅汤”。信远斋还制成了盒装的“桂花酸梅糕”,当然味道自然不及现制的。
以上三家,只有信远斋至今还在经营酸梅汤,但已没有现制的了,1999年在美术馆后街有个门市,不知如今在否?丰盛公原在旧东安市场北门内,离东来顺饭庄不远。通三益在前门外,出名的还有秋梨膏。
5 吉士林在旧东安门市场的丹桂商场与南之间,主要经营店堂在楼上。在南侧另有个不起眼的木制楼梯,由此上去的多是熟客。店堂布局象火车餐厅。西餐无甚特色,有三味点心不错。a 清汤小包(配牛肉茶),b 热狗,c 奶油栗子粉。
6 “烤”与“炙”的区别:与火直接接触为烤,间接接触为炙。如今所谓的烤肉店,其实是“炙肉店”了。蒙古烤肉在城里又何处去寻了?至于巴西烤肉,我也吃过,如书上所说的,老得皱皮。
7 李可染的侄孙在徐州有个私房菜馆,羊肉氽萝卜鲜美无比,汤浓而白,肉酥而烂,萝卜爽滑鲜嫩,虽浑为一体,而又各具风致。但最有名的是一道甜菜,“蜜汁红 苕”,红苕即红薯。糯软甜香,夹一丝淡淡的桂花香气。老板介绍的做法(估计有埋伏)是:用经过风干的红薯上锅蒸熟,去皮,捣烂,用上好的香油文火炒,炒时 切不可放糖,以保持红苕的原味,炒如泥状入盘,另勾桂花糖芡,覆其上即可。 与淮扬菜“炒三泥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8 社稷坛的西门外中山公园西墙一带的茶座卖的藤萝饼,原料藤萝花现摘现做现卖,新鲜滚热辣,如今绝迹。
9 仲春九华山,早上新摘的春笋,配上在开水焯了一下的雪里蕻,不放油盐,清香扑鼻。
10 海参必须选用上好的梅花参或乌参,如今很多馆子用的是有名无实的黑杂参和黄玉参。其次,要发得好,过软过硬都不行。第三,是煨和烧的功夫。 海参本身除腥味外并无味道,必须以鸡、肉两汤煨制,偌以冰糖、黄酒收汤,火候恰到好处使其参体糯软而韧,汤法香浓而醇,才算是好手艺。尤其是用少量冰糖, 否则绝无晶莹的色泽。
11 广式早茶分荤蒸、甜点、小笼蒸、大笼蒸、粥类、煎炸。推荐的有:虾饺(皮要用菱角粉,北方少见),鱼生粥、鸡生粥、萝卜糕(要交待伙计两面煎焦些)、肠粉。广州文昌路口有家专营宵夜的小店,每晚6、7点钟开市,那里的粥和肠粉最好。
在 扬州,可以去富春茶社喝早茶。在上海,可以去老半斋,乔家栅的糕团也不错。天津人喜欢就着煎饼果子吃“嘎巴菜”,嘎巴菜也就是煎饼切块打上卤,关键是打 卤,好的卤放入鸡汤和蘑菇。(阿平同学,是不是这样滴?)山西太原的“头脑”主要是用羊肉、山药、莲藕、黄花和米酒等,还有其他秘制配方,主要卖秋冬两 季,要配着一种叫“帽盒子”的烤饼吃。北京人吃早点讲究成龙配套(几百年来几套班子都在那,当然得讲究),吃芝麻烧饼可以夹油条,吃马蹄儿饼得配焦圈儿。 马蹄儿饼已绝迹多年,焦圈儿已很难吃到正宗的了。正宗的焦圈儿应该用香油炸,现炸现卖。
12 广东中山市市区和附近温泉宾馆之间有家挨着公路临湖的店,有道中山名菜“禾虫炖蛋”。禾虫又名沙蚕,本生于海洋沿岸,但也会游入淡水中,可在稻田中生长, 十月最肥。禾虫炖蛋的做法是先将几个鸡蛋打散,放入大量禾虫、陈皮末、蒜蓉、调料搅匀,可以象做鸡蛋羹一样的蒸,也可以放油下锅煎。
13 北海里喝茶的三个去处。春秋季是双虹榭,从承光门进入北海,走过永安桥向西就到了。长夏酷暑,北岸仿膳最为凉爽,可以试试芸泥卷,所有一味芸泥糕如今已经是见不着了。隆冬时分,是白塔下的揽翠轩。
14 五十年代隆福寺最兴盛的两家馆子是白魁和灶(音同糟)温。
白魁是清真馆子,烧羊肉一绝。上好的羊肉先煮后炸,用香油炸的,腴而不柴,肥而不腻,香酥可口,煮肉的红汤可以下面,味道鲜美,配着炸好的烧羊肉,别具特色。
灶 温原名隆盛号,出名的是炸酱面、家常饼和一窝丝。炸酱面的肉是肥瘦成比例的极细小的肉丁,是切出来的,而不是剁出来的。酱一半是甜酱面,一半是黄酱总成, 在油中反复炸过,去掉了酱腥味。家常饼直径5寸大小,色泽金黄,外酥内软,只有三四分厚的饼可以揭出十几层。一窝丝也可称之为油酥饼,直径三四寸,比家常 饼要厚得多,用筷子从中一挑,顿时散为丝状。关键在和面,以油揉面,再拉如面条,极细,盘成饼状,在锅中烙成。
15 这是我最想去的地方,去吃的东西,想到这,口水直流。西安的稠酒和泡馍。
西 安羊肉泡馍最有名的两家馆子是“同盛祥”和“老孙家”。羊肉先肥嫩新鲜的绵羊,牛肉要选四口岁的牛,而且只取前半截。煮肉时要先剔净后使肉、骨分离,然后 肉骨同入一锅,肉切成大块儿,骨头垫底,猛火煮后再经小火煨,肉嫩而不散。佐料各有秘方,装入布袋与肉同煮。泡馍是用精粉烙制而成。吃馍第一道工序掰馍由 顾客亲手完成,内行人说,掰成玉米粒大小正合适。将一勺老汤放入炒勺内,兑入两倍清水,老汤化开,大火烧开后,将馍和几大块羊肉或牛肉倒入炒勺,再加入粉 丝和佐料,将馍翻滚煮透,最后加入少许腊羊油即成。可事先说明汤的多少。分为“口汤”、“涝汤”和“水围城”。口汤汤最少,涝汤最宽,属默认值,水围城偏 油腻。吃泡馍要配以香菜、辣椒酱和糖蒜。
黄桂稠酒是西安特产,起源追溯到远古,商周时祭神、祭祖先的醴就是稠酒。醴的酒精度数很低,也就 两三度。这里还学了个典故,“醴酒不设”。话说汉朝楚元王刘交很器重下面的业务骨干穆生、申公等人,经常拉拢他们公款吃喝。穆生酒量很浅,因此每次喝酒, 刘交都要给他特意安排醴酒,以免他被灌醉。瞧瞧这样的领导多好。后来,刘交挂了,他的孙子刘戊接了班(家族生意),开始时,还为穆生准备醴酒,后来渐渐就 不张罗了。穆生心想,坏了,“可以逝矣!醴酒不设,王之意怠,不去,楚人将钳我于市。”穆生想,应该跑路了。老板冷落我了,不再给我特种酒了,再不走,死 翘翘。醴酒不设比喻待人礼貌渐衰。
稠酒的味道类似江南的米酒和四川的醪糟,但更胜一筹。一是绝无杂质,二是味道醇厚。在西安以“徐记”出名,但冒牌的很多。真正的好稠酒质如淡淡的牛奶,乳白色中略显微黄,要用锡壶,要喝热的。
去西安三大乐事,吃泡馍、喝稠酒、听秦腔。
16 北京烤鸭有名的是便宜坊和全聚德,前者是焖炉烤鸭,后者是挂炉烤鸭。
绍兴、杭州一带擅作八宝鸭。湖鸭洗净开膛,在鸭肚子里放入糯米和切成细丁的火腿、香菇、开洋以及莲子、笋丁、芡实、白果等,最后用线将鸭皮缝好,放入砂锅中,加绍酒、少许酱油炖到烂熟为度。
谭 家菜中有一道出名的柴把鸭子。制作方法是先将鸭子蒸熟,去骨留肉,切成五分宽、三寸长的长方条,再用温水将宁波苔菜泡软洗净,将火腿、冬笋、冬菇也切成同 样大小的长条,最后取主料鸭条与辅料火腿、冬笋、冬菇各一条用苔菜捆好,码放在深盘中上锅蒸,蒸后滗去汤,淋上鸡油勾好明芡即成。
南京除了盐水鸭出名外,还有板鸭。就板鸭来说,云南的陆良板鸭与与重庆的白市驿板鸭,以及安徽无为县的板鸭也很出名。
“鸭馄饨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馄饨,而是鸭的一种做法。鸭肉去皮留肥肉,与瘦肉剁在一起,加入荠菜,荠菜喜油,能吸收鸭肉中的脂肪,想起来,应该鲜美无比。
17 吃鱼在湖北。 湖北石首的“鱼回”鱼(鱼字旁加个回)是有名无实的河豚,号称水底羊。
镇江的鲥鱼因鳞片上含有丰富的脂肪,遇热就化,融入鱼肉内异常鲜美。旧历4、5月吃最好。刺多,我是心有戚戚,怕是无福消受。
18 塔尔寺酸奶要买牧民自制的在寺门外卖的,比在自由市场内的好。
19 台北汉口街附近有一个中等规模的淮扬菜馆做工传统,精工细做,拆烩鱼头好手艺。点心中有一道核桃酪,极费功夫。核桃去内里的细皮磨成浆状。红枣去皮去核,捣烂如泥,再用浸泡过的糯米细研成乳状稠浆。三者同煮,混为一体。
台北罗斯福路的天湘台湘菜馆的鲜汤千张包(其实是江浙两省的小吃。大陆以浙江湖州的“丁莲芳”做的最为出名)和瓦煲羊肉汤(原文“煲”字是石字旁加个本字)值得一提。
20 广式月饼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茸双黄或单黄。莲茸要用肇庆的莲子最好。
苏式月饼是酥皮月饼,苏州人讲究吃刚出炉的。旧时北京一家老店南味老铺“森春阳”做得最好。
云南月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云腿月饼,里面有云南的宣威火腿。
北京早年除了有“自来红”和“自来白”外,还有浆皮月饼。但京式月饼最佳的,应属东四八条西口瑞芳斋的翻毛月饼。六十年代,瑞芳斋歇业了。
21 “莼羹鲈脍”是用来概括杭州菜的。莼羹即西湖莼菜汤。莼菜又名水葵,睡莲科植物。口感极佳,滑润而脆,可与鲈鱼同炙。
杭菜中有名的有西湖醋鱼、叫花童鸡、生爆鳝片、龙井虾仁、荷叶蒸肉、糟烩鞭笋、虾子冬笋、火朣扒鱼翅、鱼头豆腐,面点中的松针汤包、虾爆鳝面、片儿川、桂花栗羹、酒酿汤圆和西湖藕粉。
22 镜泊湖位于宁安县,距牡丹江市110公里,有名的有,黑鱼生和石板大米。石板大米又叫响水大米,最正宗的在高丽屯。
23 爆肚是地道的北京小吃,就是牛羊的胃。牛肚、羊肚都有肚仁,叫法却不同。牛肚还有百叶、厚头,羊肚有散丹、板蕊、肚板、肚领、蘑菇头等。精华部分要算肚仁和蘑菇头。这两者是一脆一嫩。吃爆肚儿要先来盘散丹磨磨牙,完了再来盘肚仁,这叫雨过天晴。
Posted by
angrytiger
at
3:40 下午
0
comments
Labels: 读书
《格列佛再游记》是几个用前,连岳先生刚出版的一本书,归入魔幻类,可明眼人、独眼龙和瞎子都知道这是本政治讽刺书,地球人都知道。在自序里,连岳先生 说,这里面是他最偏爱的一些文字。在网上也是好评如潮。我是和《神了》做比较来看的,觉得相较之下,有点绕,不如《神了》浅显,更能让我这蒙昧之人,双目 了然。启蒙文章不就是应该让弱智的人也能看懂吗?
再读一遍吧。
铁舌国的人吃风屙屁,满足于口舌表达的欲望,而且道德极为高尚,一贯正确。他们太重视思想表述上的崇高意义,身体的其他机能完全退化,只剩下一条巨大的舌 头。他们日复一日的创造着话语,但却空无一物,有趣的是,他们把一堆牛屎认定为人类的文明。读到这,不由得会心一笑,环视周围,眼前出现了幻觉,主席台上那些大人物们也在竭力、庄严地甩动着肥大的舌头,象鞭子一样在空中劈啪作响。
铁舌国的最高刑罚是剥夺终生说话权利。犯人舌头被钉在墙上, 贴上最高法院的封条,但是又尽可能的延长他的生命,然后在耳边播放模糊或错误的言论,犯人往往会痛苦得七窍流血。好在这只是魔幻世界的规则,在现实里它不会发生。但不知怎的,心里隐隐觉得,这生不如死的滋味,似曾相识。
我羡慕雪国的生命,再大的罪罚都会有重生的机会,夏季融化后,在下一个冬季来临之时,又再复生。“恶持久不了,善也无法得到自己的偏执,再重的罪都会得到一次性的大赦,蚀骨的仇恨却无法传承给子孙。”雪国的元首和他的力量把重犯放进入地下深井、溶洞等恒温之处,以延长犯人的生命来增加他们的痛苦。但因此,他们的记忆不会融解,也因此,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秘密。最终,犯人成了新的国家元首。新的元首使用各种手段,来防止有的狡猾的雪国人逃避融化以获得记忆。统治者最终垄断了信息,剩下的愚民工作就异常 轻松了。雪国人脑袋里的内核本就由政府提供,如今没有了记忆,更失去了思辨的能力。于是,
“统 治变得极为简单而又惊人,一篇煽情的元首国会演讲、一次紧张的议院辩论,一场最终化解的外交危机、一部挑战尺度的电影、一首十个星期排行榜第一的流行歌 曲、一站高潮迭起的F1赛车、一个天生杀人狂、一个民权领袖、一次精致的刺杀,有记忆的元首让它们重复上演。他熟悉地把握事态的节奏,足够填饱国民的政治 热情、民族主义、色情欲望、暴力需求、颓废和阴郁。”
这又何其的似曾相识。
出于管理的需要,后来雪国人也获得了不被融化的权利。只是,深井、溶洞等恒温的居所,已经被特权人士占领了,所以,剩下的雪国人只好用铁皮或铝皮把全身包裹起来。雪在里面融化后,会发臭、腐败,于是在屁股处开了个水龙头排水,在嘴巴处也开了个水龙头换新鲜的水。可最后这换水的功能被国家统一管理起来,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、无线遥控开关。从此,雪国人只能接受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水,成为国家指定行为的人。有的雪国人选择了自杀。死成为了一种可能,去挑战威权,再大的权势也不能扭转、改变我的命运,至少此刻,我是自由的,我是最大的王。老舍死之前是这么想的吗?
镜国和超光速的事就不太好理解,我看了几遍,还是没太看懂。也许是我愚笨,也许是我太相信它是赋予了所谓深刻意义的(无聊的意义党)。结果,我迷失在文字中。
我猜想,镜国的故事是连岳先生跳出了当下的空间,在异度空间考量我们世界和人的一些特质;而超光速的故事则是走的更远,在时间和空间上追溯宇宙的最终和未来。
我感觉到词藻的美妙,可我无法更精确地表述出来,因为,连岳先生已经写得很洗练了。正如对于阿拉伯数字“1”,用我的母语,除了“yī”之外,我不会其他的叫法。
但我能感受到那奇幻的时空,我能看见格列佛坐在超光速的星球上,伸手抓住另一个光速的物理学家,就象一战时,飞行员经常在空中象抓蚊子一样,抓住旁边飞行的子弹。我能看见,因为格列佛超光速的能力,他使时间逆转,回到人类最初的起源。人是一团烂泥吗?“上帝笑嘻嘻地说,你想错了。”也许,人并没有那么卑微、不堪。还有水手星球,不停忙碌的元首;宇宙中许多不停因欲望膨胀的星球;纯洁单纯的爱,容颜不再的旧情人;被禁锢的文明和无法阻断的僭越;折射的命运。这一切,让我眼花缭乱,口不能言,只是内心如莲花一般,片片盛开。每一花瓣都指向心房里的一道小门,门是老式的,两边开合,一推,门扇往复摆动着。借着或明或暗的光线,我似乎看到了财富、梦想、愤怒、阴郁、舍得、回到最初、缓慢、坚持、成长、哀伤、不妥协、宽恕。这每一点饥渴地涌上舌尖,可当要说出来时,那门却改变了转动的方向,或是光线的角度变化了,我找不到原来的路径,我忘了要说的是什么。于是我一次次把自己陷身其中,体味这发现的快乐。
好书,就是不断提醒你,再读一遍。
Posted by
angrytiger
at
3:25 下午
0
comments
Labels: 读书
《神了》是连岳2006年出版的一本《圣经》读书笔记,连岳先生学英语都出了本书,真是赚便宜,什么时候也轮到我?此书共有80篇短文,思绪飞散,神采飞扬,文字却浅显平实,读完后又引人深思。同样作为启蒙读物,我觉得比王小波的杂文更有趣。
《神了》的一个主题是“不完美的人”。这世上没有完美之人,也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,史上曾经有那么一小撮人,努力把人类放入完美的罐子里,结果这世界变成了地狱。没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,人类追求公平、正义、自由的社会,不免会附之些丑陋、邪恶、不调和的东西。旧约里上帝都对自己的产品极不满意,差点就集体召回。在这残缺的世界里,必然也没有完美的人。认识到不完美,所以要尊重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,包容它,这样在美好世界的图表会可能出现一个正弦曲线,无限地接近顶端。但,必须记住的是,它永远也无法触及。
绝对宽恕是另一个主题。《逃城的设计理念》、《灵性逃亡》、《诅咒武器》、《他们被软弱所困》和《绝对宽 恕》都对此有相似的表述。天大的罪恶,都有最终救赎的那一天。抛弃仇恨,放下身段,把你的仇人拥进怀中,你包容了他,他接纳了你。甘地、曼德拉和丘吉尔做 到了。甘地实现了非暴力的革命胜利;曼德拉把一个水火不容的国家团结起来,实现了种族和解,可知道,在他总统就职典礼上,就有当年看守他的两个狱卒,曼德 拉说:如果我不能包容曾经仇恨我的人,那我的牢不是白坐了吗?丘吉尔在二战胜利后并没有把德国人变成囚徒,用爱与恕重塑了一个崭新的欧洲,虽然他完全可以把日耳曼人打入地狱。我,能宽恕谁呢?圣人行的奇迹可以轻易地拿来用作托辞,只是凡人如我始终无法摆脱这个追问,“我,能宽恕谁?”。
如果我能作主,我会把《不可割尽田角》一文当作红头文件下发至有关部门,作为如何与弱势群体共存的指导性文件。我们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,似乎总是把某些人的利益放在首位,老百姓只好夜夜宿醉,与杜甫一同K歌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《利未记》里有一段文:“在你们的的地收割庄稼,不可割尽田角,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。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,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,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。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。”要给贫困者、无能力的人留下生存的空间,他们是人,不是垃圾。把他们当垃圾清除了,世界并不会变得美好,反而显得诡异,因为天上倒悬着鲜红的血海。
耐心是连岳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词。在头篇里,他就提到了象小树一样慢慢生长。“慢慢生长”有两方面的含义,一指要保持正态的变化;二是,变化的进程是缓慢的。一棵树本来一年只结一次果,如果听信了谣言一年能结五次,那这棵树就该疯了。如今时代节奏快了,各种消息传播如风一般,这个谁谁谁赚了多少钱,那个谁谁谁又买了套大房子,谁谁谁又上电视了,大家都想一夜成名,一夜暴富,迫不及待地爬上人生金字塔,可往往落差太大了,反而摔得更惨。我心里也老急,社会上这么多不公,什么时候能纠正过来,让我也能享受平等的待遇。现在看来,不能急,改变是个缓慢的过程。与其着急上火,不如做好手边的小事,即使是拔掉地里一 棵杂草,也能让小树早一分长大。
连岳先生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替亚.森的理论:信息垄断造成的信息缺失和匮乏,是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(甚至可以说是造成大多数灾难的原因),称为“森诅咒”,与圣经里《阿摩司书》里所说的“日子将至,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。人饥饿非因无饼,干渴非因无水,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。他们必漂流,从这海到那海,从北边到东边,往来奔跑寻求耶和华的话,却寻不着。”何其相似,如果把“耶和华的话”换成“真理”或“真相”。这就是当局的软控制,一把软刀子,杀人不觉,没有痛苦,可细细想来,却觉得生不如死。
因此,不想死得太惨,遂了某些人的心愿,那就得自己努力去掌握信息。
连岳先生是中年的时候才开始学英语,他说做媒体的不能不懂英语。这个世界上总有些方法,能得到那些被人掩盖的信息,只要你懂得方法,而英语是这个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,最不可能被屏蔽的语言。文中的有句话,令我印象深刻“当然,语言这种东西确实太难了,是个苦力活,尤其是最好的学习年龄已经过去;不过,花多少心力,总得过掉它;因为饿死在面包店旁边的感觉会坏得多。”这话让我很不舒服,感觉自己象是羊圈旁趴着的一只老虎,奄奄一息。
所以,现在我去啃那只英国利鼠了。
Posted by
angrytiger
at
12:01 下午
0
comments
Labels: 读书
《没有国家的人》(A man without a country)是库尔特.冯内古特(Kurt Vonnegut)写的一些随笔、杂谈的文集。通篇12章,没有明确的主旨,信笔拈来,纵马旷野,挥洒自在。
文章涉及政治、宗教、环境、艺术、历史等,文字简洁,平实中透含趣致,韵味悠长。
听听这一段:
这是一堂关于创造性写作的课程。
第一个规则:不要使用分号。分号就像患有易装癖的阴阳人,绝对等于什么也滑说。惟一能说明的是你上过大学。
当然我明白,你们有人肯定在费心琢磨:我是不是在开玩笑。所以从现在起,如果我在开玩笑,我会提示你们。
比如,参加国家警卫队或海军陆战队来教导民主吧。我在开玩笑。
我们马上就要受到基地组织的攻击。如果你有旗帜就摇吧。那样好像总能把他们吓跑。我在开玩笑。
如果你真的想伤害你的父母,但天生又当不了同性恋,你至少还有个办法:投奔艺术。我不是在开玩笑。艺术不是养家糊口之道,是一种让生命变得更可以承受的非 常人道的方式。老天,玩艺术不管玩得好或烂,都能让你的灵魂成长。边洗澡边唱歌。跟着广播跳舞。讲故事。给朋友写首诗——即使是烂诗。尽可能做好。你就会 得到巨大的回报。你已经有所创造了。
个人最喜欢的是他说的关于精神变态人格的那篇:他把小布什称作“耶鲁大学的C等生”,周围的幕僚叫作“出身贵族的C等生”(小布什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的成绩为C,刚刚及格的三流学生。你看,美国如此民主的国家也有这样的状况——有个好成绩,不如有个好父亲。)
他们对历史、地理一无所知,他们是明目张胆的白人至上主义者,也叫做基督徒,他们还有最令人恐怖的精神变态人格(简称PPS),这个医学术语专指那些漂亮、聪明、没有道德的人。
......
这些精神变态者看起来有模有样,他们完全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伤害,但他们并不关心这个,他们不关心这个是因为他们是混蛋,他们的大脑少了一根弦......而他们仍觉得自己纯洁无瑕,全然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,怎样看他们。
......
Posted by
angrytiger
at
11:00 下午
0
comments
Labels: 读书
龙应台,在1984年写的这部《野火集》,距今看来,仿佛已是很久远的年代了。在当时台岛,国民党专制下,人如身处一口闷锅内,愤怒不满之气压抑到要爆炸。龙应台轻巧地稍稍提起气阀,炙热之气得到一个通道,许许喷出。龙应台的批判并不彻底,批判的对象也比较投巧,也可以说是媚俗。不过,按龙应台的话,她就是要“媚俗”,这是她 斗争的策略,她要留在主流媒体内,做一个最红苹果内的蛀虫。如果说李敖是天马行空的话,龙应台就是小心地走在悬崖边缘,也许没有在空中穿梭那么自由,可脚 踩着大地,离观众近点,说话容易听得清。可我还是喜欢李敖多一点,努力睁大眼睛,依稀看见他手中那把划破黑幕的龙泉宝剑,如此的刺目、真实。
这,并不影响我把她称作勇敢的人。在如今较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,又有多少人站出来,大声地说出一个独立思考者的良心呢?!一些文章,如《中国人,你为 什么不生气》,《生气,没有用吗?》,《幼稚园大学》,《机器人中学》,《对立又如何》,《不会“闹事”的一代——给大学生》等,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 来,也还是有其借鉴作用。也说明了,过去台湾的环境,与今日我们的窘迫,是何等的相似。
龙应台指摘民众的麻木、不主张、不作为,对自身环境的漠视和听之任之;她批评民众思想僵化,对威权盲从,不敢打破旧格局;她指出威权缚在人民身上的桎梏,政治挂帅的思想高压使民众颤颤惊惊,一言不发,民族精神退化。她呼唤民众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,要活出自己的个性,要说不,要生气,要关心爱护自己脚下的土 地。
如果说李敖是强硬的鹰派,那么龙应台就是温和的鸽派。她不赞成使用过激的行为去改造社会,而是通过渐进的、有弹性的方法去影响、去转变。她希望每个人都负起责任,燃起心中的理想之火,最终,无数盏星星之火,成燎原之势。所以,她与国民党当局关系并不象李敖一样,势成水火,属于可以沟通的言者,后来她曾做过台北市文化局局长。
只是,温和的改革派有用吗?台湾政局的改变,思想自由的解放是谁之功呢?是龙应台之流的忍辱负重 曲线救国人士,还是李敖之流视死如归、奋不顾身,誓要翻天覆地的激进群体?当年的民/进/党,与国民党战斗也是非常的英勇。国际社会的压力起多大的作用? 转过身来,看看我们所处的土地,又该如何改变她呢?
要既得利益者抬起屁股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按照老毛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理论,暴力行为注定是要失败的。老百姓虽然有种种不满,可至少有饭吃的人还是很多,不会去干这傻事,哪个上台不是一样?!
老百姓想要安定,那只能“和平演变”了。可如今民众并没有相应的渠道去把下面的问题反应上去,上面的政策也有出于稳定政局,平衡各方面利益的考虑,即使了解 到了,也不会做很大的改动。会抓住一两个典型治理一下,但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。况且上面的政策到了地方还有个执行的问题。最根本的是,目前的情况是:有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,没有监管也没有竞争。
形势是如此险恶。还是明哲保身,扫门前雪吧。可胜利的果实会这样到来吗?我们是应该站出来,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,还是坐享其成?龙应台的话不无道理,如果每个人都发出声音,那滴滴泉水最终汇成奔腾的湍流。道理很多人都懂,可要做到知行合一,就需要一点勇气。
改变世界,从我辈做起。(王小波对此句有贡献)
Posted by
angrytiger
at
4:17 下午
0
comments
Labels: 读书
在李敖的书中,《李敖回忆录》不是我最想读的,现在我最想看的是《传统下的独白》。可这本书在哪都缺货,只能退而求其次。
选择这本书是想把它当作一个背景阅读,作为日后读李敖其他书的的一个铺垫。好比相亲,总得了解对方姓甚名谁住哪家里几人几头牛几亩地有没有性冷淡。
李敖,东北人,1935年生人,在北京读的小学,他父亲是胡适的一名默默无闻学生,曾是一名中学校长,做过大原禁烟局的局长。李敖14岁随父亲到台湾,台 大历史系毕业,读书期间与多位名家交往,如胡适、钱穆、殷海光,取其所长。毕业后生活窘迫,先做过一段研究员,后辞职,入《文星》杂志任主编,发表了一系列轰动一时的文章,使人心为之一振。后为国民党所祸,35岁遭软禁,经年后入狱6年。出狱后隐居两年多再复出,1981年二进宫半年。出来后创《千秋评 论》和《万岁评论》杂志,屡印屡禁,屡禁屡印。1993年被章孝慈聘为东吴大学教授。此书著于1997年3月31日。
他狂傲,文字自成一家。在《独白下的传统》一书中写道:
Posted by
angrytiger
at
10:14 下午
0
comments
Labels: 读书